來源:人民日報(北京) (原標題:莫讓資金“脫實入房”(各抒己見)) 緩解“資產熱”而“實業冷”的矛盾,最終還得依靠優化營商環境,讓資金主動回流到實體經濟 最近,上市公司普天通信擬賣掉北京兩套學區房以求保殼,引起關注。多數人印象中“不差錢”的上市公司從樓市中套利,是否有違邏輯?細看A股半年報,居然有9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都難追普天通信那兩處學區房的評估價,這意味著近1/3的A股上市公司辛辛苦苦打拼半年,還不如賣兩套學區房來錢容易。樓市之熱與實體經濟之難,形成了鮮明對比。 同一屋檐下卻“冰火兩重天”,折射出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的艱難。一方面,實體經濟喊“錢荒”,為了緩解融資難、融資貴,不得不加大貨幣信貸投放。另一方面,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,投資空間有限且獲利微薄,一些資金“脫實入房”,主動流向保值增值功能較強的不動產領域,導致實體經濟資金更緊、更貴。 “脫實入房”會怎樣?社會的資金池就那么大,如果“水”大量涌向房地產行業,就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擠出效應。沒有足夠的資金,實體經濟難以創新發展,可能走向衰弱,進而導致就業減少與收入降低,而炒樓并不創造就業,彼此的影響無法抵消。更何況,住房的本質功能還是居住,房價雖說受貨幣供應量的影響,但最終是靠不斷聚集的人口作支撐。喪失了實體經濟的吸聚效應,城市人口最終會外溢,樓市暴漲可能是一場虛假繁榮。像早年的鄂爾多斯,現在的東北多數城市,都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重創。 近期,多個城市出臺限購限貸等措施,給樓市降溫,這些舉措有利于穩定熱點城市房價、穩定市場預期。緩解“資產熱”而“實業冷”的矛盾,除了這類樓市調控措施外,最終還得依靠優化營商環境,讓資金主動回流到實體經濟。 讓資金回流實體經濟,就得少設檻、多減負,讓企業家在創業創新中掙到錢。任何投資都有成本,但與炒房相比,實體經濟的負擔較重,面臨的維權環境也較為復雜。對比炒房,實體經濟還需要繳納一系列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,貸款的中間環節費用也居高不下。更糟糕的是,炒房只需房本到手就后顧無憂,可實體經濟在自主研發的路上卻要忍受“李鬼”的不斷侵權,以及采購商的無情擠壓。這些創業創新路上的溝溝坎坎,沒有政府的出手清障,沒有崇尚創新的社會文化涵養,企業就難賺錢,更別提賺大錢。 讓資金回流實體經濟,更要讓企業家在創業創新中受尊重、有尊嚴。耳邊不時傳來關廠炒房者的感慨:開一間廠子,要向政府討審批,向銀行討貸款,向大采購商討回款,向監管部門討笑臉,“乞討”的日子太累;可炒房子,誰的臉色都不用看,還來錢快,為啥不干?當“寧炒十套房,不開一家廠”的笑談變為“經驗之談”,應該反思的不僅有企業家自身,還包括所有的利益相關方。 聯想整個如皋捏合機行業,感同身受 讓實體經濟熱起來、強起來、重新受寵起來,不僅是企業家、投資者的事兒,審批部門、監管部門,乃至全社會都義不容辭。 |